“我工作的动力,源于我对餐饮的热爱,更源于对山大的深厚感情。15年给师生做饭,我一直引以为荣”。现任饮食中心青岛分中心主任的任文宁,谈及餐饮眼里便闪现坚毅星光。为山大这所百廿学府的师生的餐饮生活服务,对他而言从不是简单劳作,而是藏着热爱与敬畏的坚守。这份对餐饮的赤诚,成了他追求卓越的动力,也让平凡岗位,绽放出服务育人的不凡光芒。
2025年上半年,后勤保障部研究后,决定委派时任中心校区餐饮部主任的任文宁调任饮食中心青岛分中心主任,牵头负责青岛校区食堂品质提升。当时任文宁刚完成腿部手术,腿伤未愈。他却毫不犹豫接下重任,坦言“这不是任务,是让师生吃好饭的使命。”这句话成了他扎根青岛校区的起点。
青岛校区的“临危受命”
“办好师生的‘关键小事’就是解决‘民生大事’。只有多听不同声音,了解不同意见,全面掌握师生、员工所思所想、所需所盼,才能精准找到真为师生服好务的措施,摸清“破局”关键。”


赴任第一个月,任文宁每天早上7点到岗,晚上9点离岗,拖着行动不便的腿走遍曦园餐厅、晨园餐厅的各个窗口,日均2万多步的“疼痛坚守”里,藏着他摸清问题的决心。

“头一个月真的很难,来到这里两眼摸黑,一无所知,要想解决问题,所有事情必须自己亲自去问、去想、去谈。”他蹲点食堂各窗口查看产品结构,观察学生点单率和剩菜情况,分析产品口味、分量问题;通过内部访谈,逐个与食堂管理人员和部分员工聊天,摸清人员思想,了解工作机制弊端;召开学生见面会,走访校区部分部门,征询学生、教职工对食堂的意见。通过多方调研,他摸清了食堂运营的情况,掌握了最鲜活的一线信息,梳理明确了3类核心“病灶”,一是学生对食堂信任感减退;二是产品单一且更新速度慢;三是食堂体制机制不完善,员工“全心全意服务师生”的服务意识还不强。
破局:多维发力,重塑食堂口碑
——产品革新:一个假期“大换血”
“产品革新并非单纯的“换菜”,而是围绕师生需求的供餐体系重构。”

任文宁通过前期调研梳理产品好评率,筛选出师生认可度高的菜品。随后对各层面窗口进行了重新调整与布局,从引进中心校区食堂特色产品入手,通过带领团队考察学习,结合青岛校区师生口味偏好,研发改良270多道新品,涵盖南北方风味、地域特色及健康轻食等品类。最终在暑假期间完成曦园、晨园70%以上的产品迭代,既延续了师生熟悉的“好评味道”,又以丰富的新品类打破“菜品单一”的困局。
针对食堂大锅菜分量过大,价格偏高的问题,在保证菜品质量的前提下,调整菜品规格,推出“减量降价”机制。通过这一调整,师生们可以用同等价格能搭配2-3种菜品,既解决了“吃不完浪费”的问题,又实现了“花少钱吃多样”的需求,食堂餐饮浪费率显著下降,高性价比的产品赢得了师生的好评。
针对教职工“用餐时间不固定、口味需求多样”的现状,任文宁对教职工盒饭服务进行全流程优化,推出“每周列菜谱+提前预订”模式:每周初通过“曦园餐厅盒饭预订群”发布当周盒饭菜单,教职工可根据个人口味、用餐时间提前1-2天预约;食堂按预约清单“现做现送”,确保餐品新鲜度的同时,支持“少辣、免葱蒜”等个性化需求调整,满足了教职工多样化需求,满意率大幅提升。
——沟通升级:直面学生,赢回信任
“与同学们的互动,不只是单向地征求意见。在坦诚的双向对话里,更能感受到同学们的真诚与热忱,而这份鲜活的反馈,常常为我们的供餐服务打开新的思路。”


面对学生对食堂的不信任感,任文宁以“直面问题、主动沟通、快速响应”为核心,搭建起线上线下多渠道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成功打破食堂与学生的信任隔阂。在线下,半年期间,召开5场学生见面会、新品品鉴会,邀请学生走进食堂试吃新品、参观食堂、座谈交流,面对面征集意见以精准对接学生诉求。在线上,启动“晨曦食记”微信公众号,打造线上平台,及时宣传推广食堂动态和上新产品,拓宽服务渠道;组建两个近600人的学生交流群,邀请学生博主和关注食堂工作的同学入群深度互动,意见随时提,问题在群内及时解决;任文宁每天关注新媒体平台,对所有提意见的帖子逐一在评论区回复,并与学生线上交流。


他把“沟通”转化为“行动”:学生推荐“南京烤鸭”,便带队研发推出6.9元质优价低的南京烤鸭饭套餐,成了校园爆款;学生希望“下架菜品返场”,立即协调后厨落实;学生想吃“云南生烫米粉”,他专程外出考察后推动上新;有学生提及“炒洋葱好吃”,次日食堂便新增该菜品,学生留言“太感谢主任了,执行力杠杠的”。
没有空泛的承诺,只有实打实的回应。任文宁用“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的行动,把“不信任”的坚冰一点点融化,最终让食堂重新赢回了学生的认可与信任。
身份与底色:烹饪专业出身的“食堂匠人”
“烹饪专业的真谛,是专业学识打下的坚实根基,是行业高标准淬炼的严谨态度,更是将热爱融入师生需求中的匠人坚守。”
能在危急时刻扛起重任,源于任文宁15年高校餐饮生涯沉淀的底气与能力。2007年,从济南大学烹饪专业毕业的他,第一站便到上海香格里拉酒店工作,加入法国名厨Paul Paire团队。这段经历不仅帮他开拓了眼界,更让他直观理解了好料理的标准与严谨的餐厅管理规范;而这份最初的行业启蒙,既成了他此后深耕高校餐饮15年的对标标杆,也成了他对饮食“极致热爱”的起点。
随后这种热爱也在他生活中越来越有了具体模样:外出旅游时必打卡特色餐馆和菜市场,随时记录当地美食食材、口味和制作技法;考察省内外高校及社会餐饮后,必定要将地道风味带回食堂推广。多年来,经他研发并改良,端上师生餐桌的美食已超过千款,这也已成了他刻在骨子里的职业习惯。
过往实绩:打造山大食堂标杆
“饮食人的所有开拓与创新,必须围绕‘以师生为中心’的出发点。所有的制度优化、产品迭代、服务升级,最终都要化作师生餐桌上的满意和内心的认可。”
带着对餐饮的专注,任文宁从山大食堂基层做起。凭借先进的管理理念、踏实的工作态度、突出的创新研发能力,以及雷厉风行的作风,他从团队中脱颖而出,逐步成长为当年饮食中心最年轻的食堂主任、餐饮部主任。
2013年,他担任中心校区一多餐厅主任,将其打造成山大首个“网红食堂”,被学生自发冠以“舌尖上的山大”美誉;2017至2025年上半年他担任中心校区餐饮部主任以来,他持续破局:针对“菜品单一”的问题,组建研发实验组、建立“每周研发制度”,先后开创二层“一江一河”南北风味餐厅、负一层山东特色餐厅、四楼粤式主题餐厅,以及自助称重的健康营养餐厅;针对“服务低效”问题,2020年率先引入“智能取餐柜”;2025年春季,响应“健康中国”战略与“体重管理年”行动,依托智能取餐系统推出“轻食盒子”膳食营养套餐……一系列举措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师生的餐饮生活,也让中心校区食堂成为山大餐饮的“风向标”,更成为全省高校食堂的示范标杆,被多家央媒、省媒报道,每年多次接待省内外考察团。任文宁也因此荣获“全国高校伙食管理工作先进个人”“山东省高校伙食管理工作先进个人”“山东大学青年岗位能手”等多项荣誉。
管理重塑:筑牢安全根基 激发团队活力
“创新是团队的灵魂,制度是创新的保障,凝聚力是团队破浪前行的根基。通过体制革新搭建员工共同成长的舞台,让每个人的价值都能实现。”
带着过往的经验与热忱,任文宁在青岛校区完成了一场“全方位产品结构整改”。为了让青岛校区食堂服务“走得稳、走得远”,任文宁没有仅局限于产品整改,而是从“调架构、提能力、改激励”三方面推行了机制改革。
在团队激活上,他大胆调整5名年轻的食堂及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不仅点燃了管理者的干事热情,还同步推进管理架构向专业化、年轻化升级,让更多年轻管理骨干深入一线、熟悉业务,在实践中摸清师生需求,让供餐服务不再“脱离师生”。

构建“内部传帮带+外部学标杆”的能力提升机制。定期邀请济南校区标杆食堂的技术骨干现场“手把手教学”,针对性改良菜品质量;组织管理团队赴省内外优质高校食堂、社会餐饮企业开展对标考察,将外部先进经验、技术转化应用到食堂管理和供餐品种,形成持续学习的能力提升模式。

体制革新的成效最终体现在食堂的“精气神”里:如今各楼层食堂已形成“每周菜单审核、每周7%新品更新”的常态化机制。各班组主动琢磨“怎么把菜做得更合学生口味”“怎么提高打餐效率”。虽然产品更新快了、工作量增加了,但“师生的好评”成了最实在的工作动力。这种从“被动执行”到“主动创造”的转变,正是以机制体制革新推动食堂管理“质效双升”的生动印证。员工们坦言:“现在每一份付出都能被看见、被肯定,学生一句‘今天的饭真好吃’,比任何奖励都暖心。心里装着师生,师生自然会用认可回馈我们,这份踏实,比什么都珍贵。”
成效:口碑反转,彰显担当
在采访中,同学们对食堂巨大变化有目共睹,切实感受到食堂的提升和用心。之前对食堂有意见的学生,主动加入“食堂体验官”队伍,帮忙测试新品、收集反馈。小红书、校园论坛等平台上,不少学生自发晒食堂新品、暖心服务和就餐体验,纷纷留下“学校食堂真的好起来了”“山青食堂真的好吃了”等帖子和留言。很多教职工也直言,现在加班后去食堂就餐不用担心饭菜不够或不热乎了。
校长李术才在实地调研了食堂工作情况之后,对食堂在短时间内的大幅改观给予了充分认可,同时对食堂下一步工作提出“进一步建立沟通渠道,持续整改升级”的要求。
于任文宁而言,心系师生是坚守初心的“底色”,敢闯敢创是破局提升的“关键”,勇挑重担是扛起责任的“脊梁”。他对餐饮的热忱、对学校的赤诚、对师生的关怀,都藏在一份份餐食里。这位有能力、有情怀的践行者,正用实际行动诠释“把工作做到师生心坎上”的深意。这份藏在烟火气里的赤诚,是山大饮食人精神的生动注脚,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温暖而坚定的力量。
【 作者:唐愈新 】